生活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乐视或再陷风波:旗下酷派集团遭平安起诉追债

    股城网注:乐视或再陷风波。酷派集团公告称,接到平安银行民事起诉状,要求立即偿还8000万元人民币。据悉,乐视是酷派的第一大股东,也在被诉之列。

    乐视或再陷风波
    乐视或再陷风波

    酷派集团公告称,接到平安银行民事起诉状,起诉对象包括其单一最大股东。

    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接到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诉本公司附属公司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借款人)、本集团的两家附属公司及本公司单一最大股东之实益拥有人及其联系人(合称“担保人”)的民事起诉状。

    诉讼要求立即偿还8000万元人民币,判令担保人对借款人的上述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乐视于2015年6月28日以3.508元/股从郭德英手中购得7.8亿股酷派股份,占总股本的17.9%,乐视由此成为酷派第二大股东,总代价为27.3亿港元。2016年6月17日,乐视再度以1.9港元/股从郭德英手中受让酷派大约11%的股份,总代价为10.47亿港元,成为酷派第一大股东。

    据公告,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称其与借款人分别于2016年2月16日及2016年8月29日签贷款合同,向借款人贷款人民币8,000万元,贷款期限截至2017年8月15日止。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诉称,“贷款合同约定,借款人或担保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借款人、借款人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担保人的法定代表人涉及主要财产被采取财产保全等强制措施时,原告有权直接收回全部贷款。”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称其经调查发现,作为担保人之一的本集团一家附属公司已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将严重影响借款人的经营及履约能力,故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酷派在公告中表示,认为该贷款目前尚未到期,已联络律师,正积极收集证据,以对民事起诉状作出抗辩。

    风雨飘摇中的大股东

    乐视网7月4日公告透露,贾跃亭所持乐视网26.27%股权中,已有99%被司法冻结。这引发一系列多米诺效应——7月6日,贾跃亭宣布辞去乐视网董事长等一系列职务,彻底从乐视网隐身,在乐视控股也仅保留了执行董事的身份;7月8日,也是易方达等3家机构率先调低了对乐视网的股价估值,目前已有超过20家机构调低乐视网股价估值,认为其股价应折价三成左右。

    7月初,因一笔内保外贷业务逾期,乐视在境内的抵押资产被招商银行以资产保全的名义被冻结,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及妻子甘薇名下超过12亿元的银行存款也被冻结。这一出乎意料的“贷款门”事件曝光后,金融机构集中挤兑、员工讨薪、供应商讨债等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剧外界对其实际负债情况的质疑,“无底洞”、“破产”、“倒闭”等传闻频传。

    据券商中国报道,乐视的债权行不止招行一家,同时还对平安银行有若干亿级规模贷款也未偿还。除了招行和平安,是否还有其他银行卷入目前还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其他银行跟进招行的动作,也同样申请保全,乐视方面可能会遭遇资金面上的“灭顶之灾”。(来源华尔街见闻)

    相关新闻:

    乐视网债务风波:拖欠华策影视3.68亿元

    7月26日晚间,华策影视披露了2017年半年度报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1亿元,同比增长13.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1.21%。

    从半年报公告来看,乐视网是华策影视最大欠款方,公司对西藏乐视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乐视”)的应收账款余额约为3.68亿元。其中因未播出剧目形成1.32亿元,因已播出剧目形成2.36亿元。

    华策影视表示,公司已经与乐视方及相关第三方进行了磋商接洽,已形成初步解决意向:对于未播出剧目,公司拟重新向第三方进行发行,同时解除原发行合同,预计向第三方发行的价格将超过原发行价格;对于联合投资项目,拟以公司应付乐视方的项目收益分成充抵公司对西藏乐视的应收账款。如果上述初步方案得到全部实施,则公司对西藏乐视应收款余额预计不超过1.72亿元,扣除应对其他投资方的分成部分,归属于公司的金额预计不超过8000万元。目前,相关方就具体细节尚在友好协商中,预计有望在三季度达成协议。公司对西藏乐视的上述应收账款情况预计不会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前,华策影视方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公司对乐视方的应收账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向乐视出售的《孤芳不自赏》的版权,价值不超过2亿元;剩余款项主要为公司向乐视售出的几部网络独家未播作品版权。

    而从公告来看,目前公司正商议重新拿回销售给乐视版权,有券商分析师表示,除去《孤芳不自赏》的剩余应收款主要为此前销售给乐视网但暂未播出的电视剧。另一券商分析师认为,由于这些电视剧还没有播出,公司如果对这些项目进行重新处理,重新销售并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