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为什么没有选择中国模式?(3)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把权力从党的手中转到苏维埃手中,开始选举人民代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国家的方针政策。由于商品短缺、生产下降等问题并没有解决,人们自然把不满发泄到苏共头上,反对派势力迅速发展,各地罢工风潮不断。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经济改革。与此同时,民族主义组织也迅速发展起来,从要求扩大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发展成要求独立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克服混乱,从1990年3月开始,苏联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变革体制阶段,实行总统制,承认多党制与多元化,开始考虑向市场经济过渡,改革联盟体制,给地方以更大的权力。但是,这一改革遭到党内保守派的抵制,他们于1991年8月19日发动了政变,其结果与事件的发动者愿望相反,不仅未能拯救联盟,反而加速了联盟的解体,苏共和克格勃这两个维系联盟的纽带解散。此后,戈尔巴乔夫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保住联盟,尽管他对叶利钦等人做了最大程度的让步,他们还是不能容忍戈尔巴乔夫的存在,最后,3个斯拉夫共和国一纸协议宣布了苏联的死亡。

    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起初并不想改变苏联的体制,也不知道苏联的改革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正如戈尔巴乔夫自己所说,他们认识到了“苏联在非常时期是强大的,但在较为正常的情势下,我们的制度让我们处于劣势”。“我们不得不放弃的东西显而易见:僵硬的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制度,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对抗,不受约束的军备竞赛。”但对用什么样的体制取而代之并不清楚,缺少耐心的苏联人急于改变现状,要求进行激进改革的力量迅速发展,推动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往前走,渐进改革之路走不通。

    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失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未能达到更新社会主义的目的,戈尔巴乔夫自己也不得不提前辞职。造成这一悲剧性后果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苏联领导人长期拒绝改革,积累了太多的矛盾与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但苏联并非注定灭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大失误,促进了国家的解体和体制的崩溃。

    首先,在改革方针的选择上,戈尔巴乔夫犯了许多错误。

    改革伊始,戈尔巴乔夫仍把重心放在了加速发展机器制造业上(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一直如此),同时进行反酗酒和与“非劳动收入”作斗争,加重了经济的困难,特别是日用消费品的短缺。直到1987年戈尔巴乔夫才转入经济体制改革,在实施经济改革后他发现,不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就不可能把经济改革进行下去,不能使改革拥有不可逆转的保证。这个思路没有错,但是它的政治体制改革搞得过激,面铺得过宽,结果,旧的政治体制被摧毁了,新的又未能运行起来,苏联成了随波漂流的“无锚之舟”。如果戈尔巴乔夫从发展党内民主开始,实行党政分开,逐步使苏维埃成为名副其实的立法机关,理顺党政关系,苏联还会重新振兴。但是,戈尔巴乔夫教条主义地提出所谓“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一脱离实际的口号,把立法和行政权都交给这个人数众多、意见分歧严重、工作没有章法的组织,让它承担起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重担,显然是不可能的。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克服经济危机的作用。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戈尔巴乔夫没有及时纠正价格扭曲的问题,没有在改革中引入市场机制,在中国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情况下,苏联还视市场和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迟迟没有启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继续把大笔金钱投到传统项目上,没有把解决民众日用消费品需求的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上,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能让人们体会到改革所带来的实际物质利益,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