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1942河南大饥荒 饿死三百万老百姓曾上演人吃人

    【1942河南大饥荒】1942河南大饥荒发生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1942河南大饥荒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2年河南遭灾,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河南出兵出粮的数量都位列全国第一。这样的沉重负担,即使是风调雨顺,河南农民在交粮纳赋之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即将上映的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讲的正是这段时期发生的故事。河南历史上干旱的记载并不少,但饿死三百万人的惨剧却罕见。今天,越来越多的史料证明,人祸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主因。

    从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开始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然而,国民政府对此似乎了解无多,不仅没有赈济举措,赋税还照征不减。。在这次大饥荒中,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TheodoreH.White)在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无数生灵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舆论——在国际压力下才开始救灾

    1942年10月,临近冬季,灾民死亡率急遽上升,河南省赈济会推选杨一峰等代表赴重庆,吁请国民党中央免除灾区征实配额,蒋介石拒不接见。豫籍国民参政员郭仲隗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痛哭着陈述河南灾情,仍然得不到积极回应。

    事实上,不是蒋介石对灾情装聋作哑,而是他对河南战争形势太过悲观。蒋介石基本上把河南当成一块随时需要放弃的领土。因此,“不让粮食资敌”的心理使蒋介石一方面尽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打算在最后时刻来临时甩手把千疮百孔的河南抛给日本人。新闻管制引起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一片哗然,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白修德决定亲赴灾区采访真相,他在河南灾区深受震动,大街上、田野中倒毙者随处可见,无主的野狗肆意啃咬死尸。在当地传教士的陪同下,白修德从灾民的口中听到了人吃人的恐怖故事,对当地灾民来说,人吃人已不鲜见,问题只在于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

    1942河南大饥荒
    1942河南大饥荒

    白修德的灾情报道首先在《时代》杂志上刊出,此时宋美龄正在访问美国,而且在美国国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表达对印度饥荒的同情,更讽刺的是宋当时的身份是印度灾荒救灾委员会主任。

    1943年3月底,一心希望面陈灾情的白修德辗转找到宋庆龄,在她的帮助下才终于见到蒋介石。蒋介石完全否认了白所说的关于灾区的一切,当白向他展示野狗刨咬死尸的照片时,蒋介石才不得不尴尬地承认灾情确已严重。

    白修德的报道引起了美国人的强烈关注。为了向美国展示其开明的形象,也为了给国内舆论一个交代,蒋介石顺势给自己找了台阶下,一面夸奖白修德比他的任何一个调查员都称职,一面开始高调救灾。

    事实说明,一旦政府有所行动,灾民的死亡便会迅速减少。几个月后,白修德收到了那位灾区传教士的来信,信中感激地写道:“自你回去以后,突然从陕西运来了几列车粮食。在洛阳,他们简直来不及很快地把粮食卸下来。这是头等的成绩……”省政府忙了起来,在乡间各处设立了粥站。军队也拿出一部分余粮,全国忙着为灾民募捐,现款源源不断地送往河南。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