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正文
热搜:
  • 此专题下没有文章
  • 余天云死揭秘 被害死还是自杀而死是反面教材(5)

    走上了绝路

    余天云的事件出来以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有人从部队建设的高度来考虑,有人从个人恩怨的角度来考虑,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都对余天云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部队建设大局来考虑余天云现象的是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他从余天云的傲慢、愚昧行为,看到了流氓无产者习气在红四方面军干部中的流毒之深,也感到了对他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教育的必要性。刘伯承认为,余天云事件绝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张国焘任人唯亲、搞愚民政策的恶果,他决定拿余天云这个典型开刀。于是,他亲自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35年12月16日的四方面军政治刊物《红炉》第1期上。文章题目是:《余天云的思想行动表现在哪里,我们怎样去继续开展反他的斗争?》。

    刘伯承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四方面军干部的强烈反响,绝大多数人强烈反对这样既没文化、又没政治头脑、为非作歹的“山大王”式的领导。一向颐指气使的余天云,咽不下这口气。余天云知道,刘伯承政治上“不可靠”,是被张国焘发配到这里来的,他自然不会把名为校长的刘伯承放在眼里。于是,他公然掏出枪来,要和刘伯承拼命,并不断谩骂刘伯承。就连何畏都看不下去了,碍于军规校纪,出面制止,余天云不服,仍然在刘伯承面前大喊大叫,口出狂言,惹得刘伯承大怒,表示“不处分此人,决不再上课”。

    张国焘听说余天云和校长刘伯承发生争执,并和政委何畏产生矛盾,特别是听说余天云拿着枪指着刘伯承的时候,急忙赶到学校,对全校师生讲话。讲话中,他一方面对余天云这种目无上级、狂妄自大的行为不便公开袒护,便来了个“挥泪斩马谡”,将他声色俱厉地训斥了一通,除命他当众向刘伯承道歉外,还当众命令警卫员缴了他的械,把余天云关进禁闭室反省。另一方面,他告诉同志们不应自满于游击战术,应严肃地学习正规战术。并号召大家,包括他自己,都向刘伯承学习。

    斗争的结果,红军大学的学习空气浓厚起来,正气压倒了邪气。而余天云见张国焘命令自己向刘伯承道歉,还被何畏给关起来后,非常不服气,暴跳如雷。但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在红四方面军张国焘就是老大,因此,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余天云一直情绪消沉。这期间发生的两件事情,使得他更是难以接受,最终走上了绝路。

    一件事是他妻子的死讯。余天云的妻子名叫刘伯新,安徽六安人,约生于1912年,家里非常贫穷,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红军,曾经在军医院工作过。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第二团团长,期间与身为军长的余天云结婚。据四川籍女红军回忆:刘伯新没啥文化,讲话声音很大。红四方面军过草地前,下属饥饿难耐,刘伯新枪杀了一头藏民的牦牛。藏民把这件事告到张国焘处,张国焘无奈之下同意枪毙刘伯新。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后来授予刘伯新革命烈士称号。刘伯新的死对余天云打击很大,红四方面军的老人说,如果刘伯新没死的话,很可能余天云也不会死。

    第二件事是何畏公报私仇。何畏对于余天云不尊重自己本来就有气,加上看到张国焘对余天云也有意见,因此乘余天云失势之机,把他当作犯人看待,强行命令余天云背米行军。这样余天云难以接受,便以行动来对抗。行军时,让他走他不走,让他骑马他也不骑,一路上还直叫嚷:“何畏当政委,凭什么我就当学员?”最后,战士们没办法,只好用担架强行抬着他走。

    由刘伯承文章引起的全方面军范围内对余天云现象的反思,特别是妻子的死和何畏的打击报复,让余天云感受到了莫大的屈辱。他认为自己作为这个红四方面军的最年轻的军长,天之骄子,折损了面子,张国焘以后也不会用自己了,活下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1936年4月部队行至大金川时,有一个铁索桥,战士们抬他走到桥心。突然,余天云大骂了一声“去他娘的”,一翻身赌气跳到河里,被江水淹死了。是年,余天云仅30岁。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